在中医脉诊中,“脉浮”是常见脉象之一,主要描述脉搏在浅表位置(皮下较浅层)即可触及的特征,其手感特点与临床意义如下:
---
### **一、脉浮的触感特征**
1. **位置表浅**:
- 手指轻按皮肤(“举之有余”),即可明显感觉到脉搏跳动;
- 稍用力按压(“按之稍减”),脉搏力度反而减弱,但不会完全消失。
2. **力度与形态**:
- **浮而有力**:如木浮水面,轻按即得且搏动明显(常见于外感实证);
- **浮而无力**:轻按可触,但重按空虚(多见于虚证或久病体弱)。
3. **类比描述**:
- 类似轻触琴弦的振动感,或如羽毛轻拂皮肤下的跳动。
---
### **二、脉浮的临床意义**
脉浮主要反映**病位在表**或**正气外浮**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辨证:
| **类型** | **常见病症** | **伴随症状** | **中医辨证** |
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**浮而有力(表实证)** | 风寒/风热感冒初期 | 恶寒发热、头痛、鼻塞、无汗 | 外邪侵袭,正气抗邪于表 |
| **浮而无力(表虚证)** | 体虚外感、自汗盗汗 | 乏力、气短、易感冒、舌淡苔白 | 卫气不固,营阴外泄 |
| **浮数脉** | 风热感冒或温病初期 | 发热重、咽痛、口渴、舌红苔黄 | 热邪在表,气血外趋抗邪 |
| **浮紧脉** | 风寒束表(如风寒感冒) | 恶寒重、无汗、肢体酸痛 | 寒邪外袭,腠理闭塞 |
| **浮滑脉** | 痰热壅肺或表证夹痰 | 咳嗽痰多、胸闷、苔腻 | 痰湿与邪气相搏于表 |
---
### **三、脉浮的特殊情况**
1. **生理性脉浮**:
- 夏季阳气外浮时,健康人可能出现轻度脉浮;
- 体质偏阳热者(如青壮年)脉象偏浮,但从容和缓。
2. **危重症脉浮**:
- **浮大无根**(重按完全消失):提示虚阳外越(如休克、心衰),属阴阳离决的危象;
- **浮散如羽**:脉搏散乱不聚,多见于元气耗竭。
---
### **四、脉浮的鉴别诊断**
1. **与相似脉象区别**:
- **脉芤(kōu)**:浮大中空,如按葱管(见于大失血或脱水);
- **脉洪**:浮而有力、来盛去衰(主热盛,如高热期);
- **脉濡**:浮细无力(主湿证或气血虚)。
2. **动态观察**:
- 外感病中,脉浮由紧转缓,提示表邪将解;
- 慢性病脉浮突然加重,需警惕病情恶化(如虚阳外越)。
---
### **五、经典文献参考**
- **《濒湖脉学》**:
“浮脉惟从肉上行,如循榆荚似毛轻。三秋得令知无恙,久病逢之却可惊。”
(注:健康人秋季脉稍浮为正常,久病脉浮则提示正气不固。)
- **《伤寒论》**:
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
(脉浮为太阳病表证的典型脉象。)
---
### **总结**
脉浮的触感核心是“轻取即得,重按稍减”,反映病邪在表或正气外浮。**临床需结合脉力、脉形及全身症状综合判断**,不可仅凭脉浮单一指标断病。中医脉诊强调“四诊合参”,需由专业医师辨证施治。
在中医脉诊中,“脉沉”是与“脉浮”相对的脉象,指脉搏位置较深,需用力按压至筋骨层面才能触及。其手感特征与临床意义如下:
---
### **一、脉沉的触感特征**
1. **位置深藏**:
- 轻按皮肤时(“举之不足”)几乎感觉不到搏动;
- 需中等至重按(“按之有余”)至肌肉深层或筋骨处才能清晰触到脉搏跳动。
2. **力度与形态**:
- **沉而有力**:重按时脉搏坚实、搏动明显(多见于实证,如寒凝、气滞、血瘀);
- **沉而无力**:重按时脉搏细弱、跳动乏力(多见于虚证,如气血不足、阳虚)。
3. **类比描述**:
- 如石沉水底,需深探方能触及;
- 或如琴弦深埋于棉絮之下,需用力按压方能感知振动。
---
### **二、脉沉的临床意义**
脉沉主**病位在里**或**正气内敛不足**,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辨证:
| **类型** | **常见病症** | **伴随症状** | **中医辨证** |
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**沉而有力(里实证)** | 寒凝腹痛、气滞血瘀 | 腹痛拒按、便秘、舌暗有瘀斑 | 邪气内结,气血壅滞 |
| **沉而无力(里虚证)** | 气血两虚、脾肾阳虚 | 畏寒肢冷、乏力、腹泻、舌淡苔白 | 阳气不足,推动无力 |
| **沉迟脉** | 里寒证(如寒湿痹症) | 关节冷痛、小便清长、喜温 | 阴寒内盛,气血运行迟缓 |
| **沉细脉** | 阴虚血少(如贫血、久病) | 心悸失眠、面色苍白、月经量少 | 精血亏虚,脉道不充 |
| **沉滑脉** | 痰湿内阻(如痰饮、肥胖) | 胸闷痰多、头重如裹、苔腻 | 痰湿蕴结于里,阻滞气机 |
---
### **三、脉沉的特殊情况**
1. **生理性脉沉**:
- 冬季阳气内藏时,健康人可能出现轻度脉沉;
- 体质偏阴寒者(如中老年女性)脉象偏沉,但和缓均匀。
2. **危重症脉沉**:
- **沉微欲绝**:脉搏极深且微弱,如游丝(见于休克、心阳衰微);
- **沉紧如索**:脉搏深部紧绷如绞绳(提示剧烈疼痛或寒邪直中脏腑)。
---
### **四、脉沉的鉴别诊断**
1. **与相似脉象区别**:
- **脉伏**:需极重按至骨方得,甚至难以触及(主邪闭、厥证或痛极);
- **脉牢**:沉而弦长实大,如按绷紧的皮革(主阴寒内积、癥瘕积聚);
- **脉弱**:沉而细软无力(主气血两虚)。
2. **动态观察**:
- 外感病初起脉沉,提示邪气直中于里(如少阴病“反发热,脉沉者”);
- 慢性病脉沉突然转为浮大,可能为正气外脱之危象。
---
### **五、经典文献参考**
- **《濒湖脉学》**:
“沉行筋骨,如水投石,按之有余,举之不足。”
(脉沉如石沉水底,轻取难寻,重按方显。)
- **《伤寒论》**:
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
(脉沉提示病在少阴,属里虚寒证。)
---
### **总结**
脉沉的触感核心是“重按方得,举之不足”,反映病邪在里或正气内虚。**临床需结合脉力、脉形及舌苔、症状综合判断**。例如:
- **沉而有力+腹痛拒按**→ 寒凝实证,宜温通散寒;
- **沉而无力+畏寒腹泻**→ 脾肾阳虚,宜温补命门。
**注意**:脉诊需由专业医师操作,不可仅凭单一脉象断病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民信配资-沈阳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股票平台-股票十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